走路时突然腿发软,不一定是缺钙,小心是这个病!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:

走路走着走着突然膝盖一软,几乎跪下去,这也就是常说的“打软腿”;

久坐突然站起,感到膝盖一阵酸软;

运动完之后,膝盖骨附近咔擦作响

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不是“骨头脆了”,得补点钙了。但其实,出现这些情况很可能是因为你的膝盖出问题了。

传说,膝盖是人体最“脆弱”的部位。

膝盖骨,是膝盖前部的一块活动骨,它的学名叫髌骨,髌骨上方连着人体最强大的肌肉——股四头肌,通过肌肉的收缩与放松,膝关节可以屈伸。此外,髌骨与股骨之间有软骨相连,在膝关节屈伸时起着缓冲、减震作用。

很多人膝盖酸软,走路时打软腿,到医院一查,医生会说:“你这是得了髌骨软化症!”

微信图片_20241102092442

那么,打软腿就是髌骨软化了吗?出现什么样的症状,要警惕髌骨软化呢?

髌骨软化症的早期症状很容易被我们忽视。发病初期,可能只感觉到膝部疲软无力

随着疾病的发展,会出现髌骨深面疼痛。在负重屈膝时出现膝前痛,比如在上下楼梯时出现明显疼痛,休息后疼痛消失;或者屈膝久坐,下蹲下跪时疼痛加重。

其中,半蹲痛,是髌骨软化症的重要征象。

髌骨软化症还会进一步发展成髌骨关节病,比如发生滑膜炎,出现关节积液。如果患病时间长了,还会出现股四头肌萎缩。

一般,医生会通过以下2个特殊的检查,来初步判断髌骨软化症的可能:

1. 髌骨摩擦试验

医生推动髌骨与其相对的股骨髁间关节面互相挤压研磨,或者上下左右滑动,出现粗糙的摩擦感、摩擦声和疼痛不适。

或者一手用力将髌骨推向一侧,另一手拇指按压髌骨边缘后面可引起疼痛。

2. 单腿下蹲试验

单腿逐渐下蹲到90~135度时,出现疼痛、发软、蹲下后单腿不能起立,说明可能出现髌骨软化。

当然,髌骨软化的确诊还要配合影像学检查,包括膝关节X线片、膝CT、磁共振及关节镜检查等。

如果出现上述症状,可以及时前往医院,剩下的就交给专业医生来判断就行。

髌骨软化症多见于青壮年,30~4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,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。

大多数人听到髌骨软化这个名字,第一反应是骨头变软了,所以会想到需要补钙,给骨头“补营养”。

其实所谓“软化”,并不是字面上看到的骨头变软,而是髌骨软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和退化,跟软硬没有。

髌骨软化症一般是由多种致病因素综合所致,造成髌骨软骨发生磨损或退化的常见原因包括[2][3]

1. 长期磨损:膝关节长期、用力、快速屈伸,会增加髌股关节的磨损,使该处软骨受到损伤并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。比如骑行、滑冰训练等运动是髌骨软化的常见原因。

2. 创伤: 因膝关节受到撞击等原因,造成一系列变化,使软骨发生磨损。

3. 先天性发育异常:先天性髌骨发育障碍、位置异常及股骨异常等。使膝关节在弯曲过程中,髌股关节面上的受力不均匀,引起慢性损伤。

4. 后天性关节畸形:后天性膝关节内、外翻,胫骨外旋畸形等,导致膝关节不稳定,在活动时,关节面上的压力易集中于某点,使此处磨损加重

5. 软骨营养差:髌骨软骨的营养主要来源于关节腔内滑液,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滑液成分异常,比如关节炎,使髌骨软骨营养不良,导致退行性变化。

既然髌骨软化并不是骨头变软,而是髌骨软骨被磨损坏了,因此,无论是治疗还是预防上,我们都需要减少髌骨软骨磨损,尽可能促进软骨修复。

一般来说,髌骨软化症在早期就会被察觉,比如发现自己的膝盖发软,疼痛。

而发现得了髌骨软化症之后,非大部分情况下,保守疗法是首选,包括以下这些方法。

1. 日常保养

适当休息,适量运动。尽量避免膝关节原有的损伤加重,减少上下楼,骑自行车,爬山等需要频繁弯曲膝关节的运动。

同时进行股四头肌(大腿肌肉)的抗阻训练,股四头肌练习是防治髌骨软化症最常用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。